11
您所在的位置: 东南网 >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> 热点话题> 健康长廊> 心理卫生 > 正文

小心你的情绪“感冒”了

usa.fjsen.com 2018-12-29 11:27:31   来源:人民网    我来说两句

 

“病耻感”普遍存在于精神类疾病患者中

“病耻感”三个字,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非常陌生,但是它却普遍存在于精神类疾病患者中。

许崇涛教授告诉记者,“社会上人们歧视的眼光给精神障碍患者造成的无形的‘隔离’,其伤害更甚于精神病院铁栏杆、铁门窗里有形的隔离。社会给精神病人的歧视使得当许多人患上精神类疾病的时候,特别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,从而被周围的人歧视。”

据许教授介绍,因为担心影响人际关系、工作,甚至是升迁,一般来讲,患者都会尽量隐瞒患病的事实。“好在,抑郁的患者因为在发病的时候非常痛苦,有相当大部分的病人即便知道有‘病耻感’的存在,也愿意来接受治疗。这个时候,作为一名医生,我们就更加鼓励他们,接受自己,同时积极改善和治疗这个疾病。”

但是,患者在躁狂发作的时候,因其情感高涨,持续亢奋,自我感觉非常良好,常常会觉得拥有高于一般人的才华,并不会有“病耻感”。然而因为患者持续表现为异于常人的兴奋,反而更容易被周围的人看出来所谓的“不正常”。当患者躁狂的症状消失或被控制后,也会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躁狂发作是一种精神类疾病,进而产生病耻感。

社会角色是否受影响是判定是否疾病的重要因素

“对待这类情绪障碍患者,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。普通人并不懂得区分精神类疾病的分类,一听到‘精神疾病’四个字就先被吓到了。但其实,它就是正常情绪的‘严重化’。”许教授解释,“每个人都会有情绪问题,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或者兴奋的时候,只不过这些患者的抑郁或情绪高涨更严重、持续时间更长,虽然超出了患者自身的可控范围,但是与精神分裂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”

比如,正常人的抑郁情绪不会超过两周,正常人持续兴奋的情绪也不会接连持续七天以上。更重要的是,抑郁也好,躁狂也好,“患者的社会角色有无受到影响”也是医生判定是“疾病”还是“情绪波动”的重要因素。例如,学生有无影响学业,成年人有无影响到日常正常的工作、社会交往,有没有出现自我照料困难等。

“只有在这些症状同时存在时,医生才会考虑患者是抑郁症发作或躁郁症发作。”许教授说。

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服药

此外,对于如何界定什么程度的抑郁症、躁郁症病人需要服药,许教授表示,轻度到中度抑郁,并有明确的外因刺激的患者,可以先不用吃药,配合心理咨询的疏导和多做运动治疗。

但是对于中度以上的抑郁和双相障碍的患者来说,在这个时候,心理疏导必须配合着药物治疗才能起到作用。而服用药量的多少,取决于病人对药物的代谢、对药物治疗的反应。

“每个人的耐受程度不一样,就像喝酒,每个人能喝多少酒会醉都不一样,是相似的道理。通常,在临床症状消失后,病人需服药两年以上,而病情反复发作的病人服药的年限更长。当然,随着病情的改善,药量会逐渐递减,到最后就是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。”许教授说。

“其实,当病人对自己的疾病了解得越多病耻感就越低,像规范的治疗所需的时长、疾病对自己后续可能产生的影响等,病人信任医生,积极主动配合治疗,预后效果也就越好。”许崇涛教授表示。

赵颖琳医生告诉记者,许多患者不肯服药,或者其家属不支持服药,基本上是出于对药物的担忧和对治疗精神疾病药物的误解,错误的认为吃了会变傻、变呆。至于用药的剂量和种类,根据疾病治疗的急性期、巩固期阶段不同,在国内外都有其明确的治疗指南和标准。

相关新闻
相关评论
更多>>资讯要闻
更多>>本委动态
更多>>通知公告
更多>>地市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