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
您所在的位置: 东南网 >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> 新闻资讯> 最新资讯 > 正文

从“赤脚医生”到“家庭医生”

usa.fjsen.com 2018-09-27 09:02:33  刘莉婷 来源:三明日报    我来说两句

永安市槐南镇大垅村卫生所村医罗联塍

▲宁化县中沙乡半溪村乡村医生廖福林

●三明日报记者 刘莉婷 文/图

改革开放四十年,恍如弹指一挥间。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民生之本,关系着亿万人民的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幸福。

从20世纪70年代,背着药箱,拎着听诊器满村跑的“赤脚医生”;到80年代,农村集体合作医疗逐渐解体,经过正式培训考试,成为农村居民健康“守护人”的“乡村医生”;再到去年10月,我市正式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从“以治病为中心”向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”转变的“家庭医生”覆盖城乡……“赤脚医生”,这个时代曾经的符号,正经历着时代变迁,见证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带来的民生福祉。

“赤脚医生”奔走乡间

9月3日,永安市槐南镇大垅村卫生所,罗上柘、罗联塍父子医生档正按部就班地忙碌着:接诊病人、开药、登记居民健康档案、实时关注签约病人、一旦发现居民健康状况异常及时回访……

分别有着49年、23年从医经验的父子俩,从挤在农户家中,在仅有5平方米的医疗站里抓中药看诊,到搬迁至村部,占地100多平方米,宽敞明亮、药品齐全、环境舒适的卫生所,罗上柘、罗联塍父子档签约“家庭医生”,他们的经历,也正是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缩影。

1968年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了一篇《从“赤脚医生”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》的文章,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“赤脚医生”,随即毛泽东做出批示:“‘赤脚医生’就是好”。从此,“赤脚医生”就成了农村村医的代名词。

1969年,年仅17岁的罗上柘,念过一些书,有一定的文化,在村里的推荐下,到永安参加了我国第一批第二期“赤脚医生”培训,培训合格后,正式成为了村里第一位“赤脚医生”。

“我刚当医生的头一年,那时医疗站条件非常简陋,仅有一些中草药以及一些针灸、拔罐简单的医疗器械,村里人有什么头疼脑热、肚子疼的,就只能针灸开些中药吃。直到1972年,当时的永安县医院派来了支援乡村的医疗队,医疗站才添了新仪器,配齐了感冒、发烧等一些农村常见病的西药。”忆起早年的看病经历,罗上柘仅用一个词形容:简陋。

背着药箱走家串户、风雨无阻行走乡间,在罗联塍有记忆以来,父亲总是在他脑海里留下忙碌的背影。

“从幼儿园起,我就时常跟着父亲挨家挨户奔走,看着他把病人一个一个治好,我特别崇拜。”罗联塍清晰地记得,上小学二年级时,一次深夜暴雨,一家人被一声声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原来距离本村2公里外的大田县建设镇山厚村一直没有村医,一旦有患者需要看病,都是上门找到自己的父亲。

简单地听了患者家属描述后,初步判断患者得了急性阑尾炎,罗上柘便背起药箱,带上止痛药,冒着暴雨、赶着山路,赶往患者家中……

记忆里,父亲深夜出诊的次数仍有很多。正是在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,罗联塍萌生了从医的念头。1995年,从当时的三明卫校明溪分校临床专业毕业的罗联塍,子承父业,来到了永安市槐南镇大垅村卫生所,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“乡村医生”。

医疗服务延伸到村

廖铭富1970年9月从医,那年他才20岁。他说:“回想过去,那时真没想到我会成为一名赤脚医生。”

改变他人生轨迹的,是一位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陈朴。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,医生的地位颇高,很受村民的尊重,在村里来了一位专业学医人员后,廖铭富就刻苦地跟着“师傅”钻研医护知识。

在廖铭富的印象中,最初的宁化县中沙乡半溪村医疗站低矮破旧,只有约15平方米,借用的还是学校的教室。里面除了桌子、椅子,就是看病“老三件”: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表。由于没有固定场所,几十年间,医疗站只能不停“搬家”。学校、礼堂、村部……廖铭富最后还将医疗站搬进了自己的家。

独立出诊的第一年,廖铭富看得最多的便是流感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。“那个年代,没有电话,没有摩托车,加上交通不便,只要村民上门来叫,就得出门看诊。”廖铭富感叹道。

1970年,廖铭富第一次出诊便遇到了难题。在走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后,他来到了小溪村村民的家中。刚踏进农户家里,就传来满月女婴的啼哭声。

“我走近一看着实吓了一跳,小女孩高烧40多度,翻着白眼,身体还不断抽搐着。”廖铭富回忆道。

给女婴指尖放血、人中针灸、打退热针,不断逼自己冷静的廖铭富,按着“师傅”传授的方法,一步一步地给女孩退热降温。一个多小时后,小女孩终于退烧,廖铭富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。在从医48年时间里,廖铭富像这样游击式的出诊仍有很多。

村里医疗站居无定所、设施简陋、人员不足的现状在2016年打破。为了打通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2016年2月,市医改领导小组决定以乡镇卫生院在行政村设立村卫生所(或分院)为切入点,逐步实现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政府举办具有公益性的卫生所(或分院),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“网底”。

“以前,村民舍不得花钱看病,现在有了新农合后,即使得了小毛病,村民们也会及时到卫生所治疗,尤其是我村的贫困户经大病治疗后,还可以享受精准补偿,有效地防止了因病返贫的发生。”担任半溪村乡村医生已24年的廖福林,明显地感受到我市2012年医改以来,老百姓看病的心态变化。

“家庭医生”覆盖城乡

2016年底以来,我市以组建紧密型医共体(总医院)为载体,以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,推行“全民健康四级共保”试点工程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努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。

据统计,去年我市拥有122个乡镇,1724个行政村,注册乡村医生2822人;乡镇卫生院延伸设立村卫生所1305个,聘用乡村医生1560人。

“去年,我们村也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,我又成为了一名家庭医生。目前,我们已和27名贫困户、五保户进行签约。”担任尤溪县城关镇下村村卫生所村医25年的李德辉,明显感到,在实施医改后,村民看病正式迈入治未病、大健康阶段。

李德辉告诉记者,在未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前,村民只要有点小病都要到卫生所或是他的家中来看病。现在,他给村民留下了电话和微信号,和村民们建立了“兄弟”般的关系。

“村民若得了感冒这样的小病,只要打电话咨询我,我告诉他们保健和预防方法即可。这大大降低了卫生所的就诊率,将村民的病症控制在萌芽状态。而且,现在村民看病可以享受中药100%报销,西药60%报销,一次看诊只需2元,百姓看病负担大大减轻。”李德辉说。

岁月更迭,阳光普惠,和着改革开放的强音,跟着我市医改的步伐,如今,优质基层卫生服务正悄然来到百姓身边,随着我市医改持续发力,百姓还将享受更多医改红利……

记者手记:

四十年的改革之路,伴随着风浪和起伏,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历经数次变革。2012年2月,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,逐渐向纵深推进。6年多来,我市医改从治混乱、堵浪费,切断药品耗材流通利益链条,到破旧立新,实现“三保合一”“三医联动”“四级联推”建立新的体制机制,再到以组建紧密型医联体(总医院)为载体,实现“治已病”与“治未病”并重,朝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再出发,医改红利不断释放。

记者从我市采访的乡村医生的亲历中看到,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。从“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表”老三样到如今的健康体检一体机、大数据医生、远程会诊中心;从简陋的医疗站、卫生室到遍布城乡的各级乡村卫生院、卫生所;从看病没有保障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、大病精准补偿,我市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健全,农村就医环境明显改善,村民看病不再困难。

然而,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之路并未止步,一项项掷地有声的改革仍在继续,一个个铿锵有力的举措正覆盖城乡,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多……

相关新闻
相关评论
更多>>资讯要闻
更多>>本委动态
更多>>通知公告
更多>>地市动态